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导读 
/书评人曲梵:用金融的逻辑开导愤青

/豆瓣网友iDavid: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

014

发言人:书评人曲梵

观  点:用金融的逻辑开导愤青

现  场:西祠胡同

时  间:2009-09-08
 
金融危机水深火热之时,却煞有介事地说金融的好处,实在有点不讨喜。聪明的经济学者都会学习郎咸平,大谈金融超限战,再扯西方阴谋论。但有一个经济学家,他离乡多年,已是美国名校耶鲁大学的教授了,却不愿独享西方金融的优越,竟不远万里,抛过来一本《金融的逻辑》,向国人解释金融不发达就要挨打的道理。
 
他说:“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不显著,那么其他行业也不可能实现创新。……打个比方,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让他去学游泳,他当然不用担心被水呛住,但他也学不会游泳,等他下次掉进水里,他就会淹死。”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金融有危机,开放要小心。——这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这位经济学家说了,“不发展金融,自然不会有金融危机”。——这也是常识。那金融是什么呢?中国就非发展金融不可吗?还别说,这正是《金融的逻辑》要告诉我们的。
 
按作者陈志武教授的说法,金融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按我的理解,金融交易是怎么回事呢,就比如逛店看上什么东西,身上没钱,可以先刷信用卡;比如年轻男女想买房,暂时攒的银子不够,可以先交首付,然后月供;比如年轻时每月交点保险,等老了没劳动能力了也可无后顾之忧;还比如企业资金不足,上市一招呼,就募集了不少。这真是好事情,未来的收入可以提前花,进而可以拓宽未来的发展空间。用陈教授的说法,金融证券发展的好处是帮助我们摊平一辈子的消费水平,不至于穷时穷死,运来富死。
 
不过呢,如果刷卡机不普遍,那有卡也不便。如果保险不保险,那么买了也危险。如果股市是赌场,最好别谈办工厂。这就像农村的孩子,城市生活了几年,突然又回到农村,没有习惯了的配套设施,还真觉得不方便。怎么办呢?陈教授最后在书中仿佛故意提高分贝地说:“发展金融证券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这好像说,进了城就别回农村了,要回农村也可以,那就把城市那一套设施搬到农村吧。所以,进一步发展金融(特别是与金融相关的配套制度)真是势所必至,理所必然。
 
当然,耶鲁的金融学教授,不至于像我等小民一般只斤斤计较股票和保险,他还得关心国家政府,才能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正所谓,个人如此,国家也一样。陈教授在一篇叫《治国的金融之道》的鸿文里讲到:“金融技术使得现代国家难以重复过去改朝换代的规律。”这怎么说呢,陈教授回顾历史,说以往的朝代,安定之时,就只知道往国库存银子,可是一旦国家出点乱子,积蓄就消耗殆尽。没积蓄了,就只好节省开支,最终捉襟见肘,再出点大乱子就亡国了。陈教授认为,节流不是办法,开源才是对策。没钱怎么开源呢?金融可以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可以把未来的收入透支来加速发展国力,说白了就是发行国债。据陈教授估计,其实晚清的财经危机也没传说中的那么严重,假如当时中国的证券金融业有今天这么发达,可能结局就不一样了。陈教授还说,中国二十年来发展这么成功,美国一百多年来发展这么成功,就是靠赤字带动增长。
 
如此看来,这本书其实还对某些愤青颇有教育意义,因为明白了金融的这个逻辑,就不会再想着做陈胜吴广了。
015

发言人:豆瓣网友iDavid

观  点: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

现  场:豆瓣读书

时  间:2010-04-06
 
清明小长假哪儿都没去,首都三日游,唯一的收获是不小心把陈志武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一书给看完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听起来有点抽象,但里面讲的东西倒是不太难懂。以我的浅显理解,这本书大概的意思是,只有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一个人不仅要花自己的钱,而且要花别人的钱;不仅要花现在的钱,而且要花未来的钱。

简言之,一个不会借钱的政府不是好政府,一个不会借钱的公民也不是好公民。那么,如何借钱呢?答案是发展金融市场,借助金融工具。

先说政府。陈志武认为,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因为负债后,一方面政府就得面对债券市场,另一方面就得征税,就得面对纳税人。或许,负债、债券市场、征税、纳税人,这都是民主宪政的砖瓦。金融不只是能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能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

书中举了美国和中国的例子。今天的美国虽然负债全球第一却是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立国之初就是靠负债幸存下来,这应该跟中国各朝代的经历正好相反(中国历朝之初国库满满,但之后每况愈下,到最后财政危机终结朝代;而美国立国之初就负债累累,之后不断利用债券市场透支未来,而且还透支越来越多,可是其国力却越来越强)。

再来说个人。陈志武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借钱总是件很负面的事,透支、负债、欠钱等等是一些贬义词。或许正因为此,证券类金融市场在我们的历史上没有机会发展,一直受到抑制,金融学更是不能走上正堂。

书中称,虽然住房按揭贷款已将劳动者的部分未来收入资本化,但那只是一小部分,2.2万亿的住房按揭贷款只是中国GDP的11%,而美国的13万亿美元按揭贷款是其GDP的100%,所以中国的个人收入资本化空间还很巨大。

同时,其他消费信贷还在起步阶段,汽车信贷、信用卡借贷、学生信贷等都可看成是将个人未来收入流提前资本化的金融契约,但目前的消费信贷规模还只是2千多亿元,是中国GDP的1%,相比之下,美国消费信贷为3.5万亿美元,是美国GDP的30%。

陈志武说,因为证券金融不发达,我们中国人赚到钱后,恨不得每一分钱都存下来。我们总认为这是中国人勤俭节约的美德。但这个美德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过分地强调勤俭节约,不能让我们的资本和证券市场得到发展,而且还会带来很多其它后果。

当然了,也不是说借了钱就行,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会不会花钱。

陈志武在书中提出,中国一方面应该减税,至少应该控制税负的增长,藏富于民,并同时进一步让政府退出经济,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提高民间创业与投资的回报;另一方面可继续依靠国债促进发展。但是,这两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先行,否则财政赤字和国债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靠赤字发展就没有希望。

看了这本书,我的感受是,陈志武所言是有道理的,但在中国恐怕很难实行得起来。

就政府而言,如果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推进的话,即便政府敢于借钱和花钱,这些钱也肯定不会被高效率地花掉。何况中央政府不是已经很有钱了吗?不是在发愁巨额的外汇储备怎么用吗?地方政府不是也在依靠地方融资平台筹钱吗?但中央投资和地方投资的使用效率显然堪忧。

就个人而言,抛开儒家的传统文化不谈,中国人也很难大胆地消费,尤其是借贷消费。一个是没钱,虽然中国经济发展了,但基本上国富民穷,个人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GDP的增长速度,没钱何谈消费?另一个是缺乏保障,在房价飞涨、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跟不上的情况下,谁都想多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或者说中国人倾向于多储蓄而不消费其实是无奈之举。
 
陈志武观点/开放金融才可能强大 
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把更多的未来收入作证券化变成今天的钱,谁就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证券融资不只是简单地把未来的收入提前花,而是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会决定在竞争中谁会成功。(选自《金融的逻辑》第三章)

今天中国因为没有那些五花八门的按揭衍生证券,所以没有金融危机,而美国有了这些才时常出现金融危机,这本身并不说明中国的金融欠发展是正确、是对中国社会更有利的事。而如果中国或任何国家从此限制金融创新、过度强化金融管制,那会像因噎废食一样地错。只有进一步鼓励自发的金融创新、放开金融市场的手脚,中国的金融市场才能深化。(选自《金融的逻辑》第十二章)

说出你的金融的逻辑
相关博文:
100个中国人的金融的逻辑系列(001-002)
话题:



0

推荐

陈志武

陈志武

149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湖南茶陵人。他的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