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导读 
/豆瓣网友点金:制度和文化,打蛇打七寸

/独立书评人苏小和:金融,我们一直被蒙在鼓里

008

发言人:豆瓣网友点金

观点:制度和文化,打蛇打七寸

现场:豆瓣读书

时间:2009-08-17
 
花了2个小时读完了全书。整本书条理清晰,文字随和但逻辑严谨,可读性很强。陈志武是从2008年开始红起来的金融经济学家,虽然他这些年在大陆频频出书,频频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可以被置疑为“学术走穴”,但是,这种学术走穴还是有些观点值得鉴赏。

本书主要解答了为什么中国金融制度不发达、为什么中国落后,以及中国应该向何处去等三个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主要问题,后一个问题只在全书的最后一节中轻轻带过。作者抽丝剥茧,虽然最基本的“钱”、“货币”和“财富”的概念区分入手,发力点却是制度和文化对金融的影响。

书里所说的制度,不仅包括国内学界在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言时常提的市场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还包括知识产权制度。最早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来源于盗版碟的买卖,过去始终认为盗版碟的购买是方便了文化向大众的传播,因为盗版碟便宜,从而降低了大众的购买和占有成本,也就降低了文化传播的成本。但是,近些年,我发现,大众缺少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最终造成的是整个社会没有人愿意创新,而更倾向于更低成本、更省力的山寨。

最简单的例子,2年前就在adfuns(现在的Digiart,虽然这几天ms服务器没续费被停了)看到了国外艺术家在圣保罗街头的纯粉笔3D作品,后来该艺术家应世界各地的要求作画,在平面上画出了立体的火山爆发、峡谷和瀑布,名声大噪。而在今年8月,上海中信泰富的中央也出现了这样的巨作,不过是中国人画的,而且是世界最大的。很多人为之鼓掌叫好,中国又再次出现了一个“之最”。可是,为什么中国人甘当最大、最小、最多,却不能勇当最先、最早、第一例呢?同为人类,我不认为中国人在天生的创新能力上比白种人差多少,虽然有人认为是教育制度阉割了当今中国人的创新本能,但是在一味责怪教育制度的时候,不能不思考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缺乏对创新的压抑。

在我看来,知识产权是私有产权的衍生。原因在于,过去,人们将有实体的物作为物权和财产权,将之归属于个人。随着知识和人力资源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不断显现,知识——这种不可见的但在人与人之间有巨大差异的价值创造动能——便被作为物权的衍生得到人们的认可,从而形成知识产权。同时,英美国家对私有产权和物权保护的强烈认识也顺延到了知识产权上。并通过严格立法保护知识生产者的使用、获利权利。想对比,中国的当代民法范畴缺乏长期稳定的法源追溯,更多的是在与国外的交往中查缺补漏建立起来的。这样建立的法律制度带有极强的借鉴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大众意识脱离。个人认为这也是虽然国内有《知识产权保护法》,但是却没有实际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根源。

另外,陈志武还总结了文化对金融建设的影响。这是一年前和倪峻教授聊天时他向我提到的:很多事情可以通过追踪文化本源来看清,就如同很多人可以通过认识他的家庭谱系来了解一样。陈志武从文化的角度解剖金融建设倒属国内首次。陈志武从儒家文化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唯血缘至上观念对自由市场和金融建设的阻碍。家、朋友这些观念有的时候让我们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与世界的其他部分打交道,如同井底之蛙,一切都倚靠着血缘、地缘和朋友。虽然倚靠血缘、地缘和朋友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完全的依靠只能让市场丧失活力。而要让大家开门走出小圈子,又需要制度的辅助,使得来自市场的诚信交易带来的便利大于小圈子带来的便利,且成本更低。

制度和文化,陈志武打蛇打在了七寸上。从意识层面上打在这个七寸上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但从操作层面来看却远远不够。如何解决中国社会的矛盾,思考出一个相对完善的解决方法,加之这次陈志武所打出的七寸,才能使中国经济、政治、思想同步发展。

 

009

发言人:独立书评人苏小和

观点:金融,我们一直被蒙在鼓里

现场:风随着意思吹

时间:2009-10-14
金融,在一般人看来,本是十足的工具理性,但在陈志武的逻辑之下,却指向了国家的发展,个人的自由。金融在陈志武的世界里,俨然成了一个极具价值理性的伟大事物。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人们对陈志武的热爱才不断弥漫,以至于蔚然成风。我是如此喜欢他的金融定义:“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这甚至像一首优美的现代诗歌,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金融得以自由发展,仿佛一个个具体的人从此挣脱羁绊,在这个世界上自由行走。或者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渴望自由,而现代金融则是我们寻找自由的方法。

对于传统的中国文人而言,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8月),我以为是一种空谷足音。多少年以来,我们抱守一种君子固穷的人生原则,抵制各种现代经济手段,尤其是抵制现代金融工具,以为那些纷繁的股票,债券、保险才是我们浮躁的原因,而事实上,当我们的金融不自由,我们的学问随之也不自由,从生存到思考,我们都成了国家的附庸。

很多既有的思维定势正在糟蹋我们,但我们一直被蒙在鼓里。比如丰富的外汇储备让人们以为这才是国家强盛的标志,但在历史的框架里,甚至在现实的实证中,这却是一个误会。事实是,那些负债的政府,他们的人民更容易得自由,他们的国家发展更有力,反之,那些腰缠万贯,国库充盈的政府,却纷纷昙花一现,不足挂齿。这仍然是一个基本的市场命题,政府太强,市场必然就要被消解,遍观整个人类经济史,找不到一个国家是靠政府的推动实现强盛的案例。

在陈志武的世界里,现代金融正是促使政府放权给市场的有效手段。不过,我们应该看到,陈志武的金融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国家能力思考的层面,他的终极目的,乃是人的自由发展。这正是陈志武了不起的地方。中国读书人,免不了固守家事国事天下事的逻辑,而对人的行为却熟视无睹。我曾经分析过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学术框架,认为他一辈子的学术努力,基本上还是在国家发展的路径上努力,他试图找到中国积弱的深层原因,提出了数目字管理的国家发展方法,但在人的建设上,却用力甚少。为他赢得大名的《万历十五年》,虽然是以人为单元组成的结构,但最终的指向,仍然是国家的生存,人在这样的历史分析框架里,仍然只是国家试图强大的工具。

沿着这样的路径来阅读陈志武,我想说的是,他可能不是那种热衷于关注国家的宏大叙事,热衷于学术救国的学者,他的金融最终指向的,应该是每个人的幸福与自由。我以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我想起另外一名伟大的经济学家杨小凯,可以这样说,在小凯5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上,只有两个时期他在关注个人,第一个时期,他写出了《牛鬼蛇神录》这本了不起的著作,一些悲伤的个人命运被他记录下来;第二个时期则是他晚年信仰基督,基督救赎的终极意义,是对生命的拯救,神的国度不在地上,这种伟大的原则,直接消解了小凯一直以来奉为圭臬的国家主义思考。

很有意思,我提到的黄仁宇,杨小凯和陈志武,都是湖南人。近代以降的湖南人热衷于宏大叙事,已然是一种文化态势。从曾国藩、黄兴、宋教仁到毛泽东、刘少奇,均是绝对的国家主义思维。我们看到,作为学者的湖南人,似乎也不能幸免。所以我要说,湖南出了陈志武这样的教授,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种地理文化可能的新方向。

我们所有的努力,究竟是为了国家的强盛,还是为了每个人的发展,这是个问题。或者我们这样提问,国家是我们发展的目的,还是个人才是我们发展的目的,这种看似陈旧的问题,事实上已经辖制我们几千年。在这个古老的国家,人总是国家的附庸。在几个狭小的历史时段里,即便国家偶然发展了,那种宏大的国家能力迅速转变成为奴役个人的现实力量。 
    
 陈志武观点/中国人的理财前景 
到今天,除了大家熟悉的股票、政府公债、企业债、项目债、银行存款、黄金、商品、房地产、土地、企业创业之外,还有开放式基金、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基金、创投基金等等,还有人寿年金、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医疗保险、汽车保险等等金融品种。有境内人民币品种,也有相对应的港币、美元品种,等等。这么多的选择当然令人眼花缭乱。理财本身已是一种专业化的学问,但这些丰富的选择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整体福利,使我们每个人能够更好、更巧妙地规避未来各种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体面,让个人更加自主,使我们通过金融投资的合理配置令自己一辈子的自尊达到最大化。(选自《金融的逻辑》第八章)

跟美国家庭相比,中国家庭的资产结构非常不利于升值(因为股权型投资太少),也不利于规避未来风险(因为保险和退休金投入比例还太低)。这种差别当然跟总体金融发展水平相关,但也跟人们对理财的认识程度有限不无关系。正因为这样,专业的理财服务就更有必要了。(选自《金融的逻辑》第八章)

国粹派喜欢说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而中华文明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文明,其根据似乎是西方近代工业科技发达,物质生活丰富,而中国却到近年才解决温饱。——这种逻辑值得商榷,原因很简单,西方物质生产比东方发达并不必然意味他们的精神文明就落后,而东方的物质生产落后也并不必然意味我们的精神文明就先进。会不会是东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落后呢?(选自《金融的逻辑》第十九章)

说出你的金融的逻辑
相关博文:
100个中国人的金融的逻辑系列(001-002)
话题:



0

推荐

陈志武

陈志武

149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湖南茶陵人。他的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