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导读 
/独立书评人史彦:金融是一种思维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谈儒勇:金融:财富创造的引擎

016

发言人:独立书评人史彦

观  点:金融是一种思维

现  场:《首席财务官》总第61期

时  间:2010-05

 
王小波说中国有“沉默的大多数”,其实还有更悲哀的“沉默的一小撮儿”。
 
他们有专业的学识和研究的能力,比普通人更了解风险的降临,但畏惧来自网络和现实社会中“暴民”的咒骂威胁,选择了沉默,批评的人越来越少,社会整体的纠错能力就越来越差。即便是最温和的预警也会让他们承受意外的重压。当所谓的“大众思想”占据统冶地位,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情绪化和低智商特征就更表露无疑。
 
《金融的逻辑》有一个不讨巧的书名,包含两个令人生畏的名词,放在两年前,这样的书更有可能被束之高阁,拜金融危机和《货币战争》所赐,让我们醒悟的发现常识已经缺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所以开始更关注内容而不是花里胡哨的标题。
 
陈志武是一个朴实的学者,没有时髦经济学者的气派,普通话不算标准,也不会经常把英语和中文混杂着说以显示自己是海归派。因为在美国任教,对现代金融制度的推崇也是不遗余力,所以在中国他受到追捧也饱受谩骂,好在他没有因此成为“沉默的一小撮”。
 
10多年前,黄仁宇的“大历史”写作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种表达,之前沉闷的写作,了无生气的历史分析变得活跃有趣,在金融领域,陈志武在做同样的开拓。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跨界写作,远远超过了一般经济学家考察的范围。他的文字涉及历史和未来、过去几百年世界主导权的争夺以及文化与金融的潜在关联,不去追究细枝末节更看重逻辑脉络,我更愿意把这看作是陈志武用自己最熟悉的金融工具来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尝试。跟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所作的研究并无不同,只是金融对于现代国家的兴衰稳定、个人家庭的幸福关联更紧密,而多数人的知识储备实在太少,这是一本及时的读物。
 
他的很多观点会引起争论,比如说“养儿防老”是一种投资,对于思维传统的老派人来说,这简直是对家庭观念的亵渎,比如“人们正在减少或者放弃对儒家文化的依赖,市场将取代家庭成为个人经济保障”,之前很多人判断新儒家理念将成为世界主导价值观。类似的判断还有很多。对于习惯了用单一思维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人来说,这本书带来的启蒙价值还没有完全显示。茅于轼先生称这本书是中国的《国富论》,但应者寥寥。
 
可能是书的体例让一些人心存疑虑,这是一本精心编辑的合集,不少文字都取自于他在各个刊物的专栏,有几段文字在不同的篇章中重复出现,但这并不妨碍观念的闪光。它的价值,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充分的显示,加尔布雷斯的《1929大崩盘》在每一次危机后都卖的更多,陈志武的这本书显然也有这样的潜质。
 
017
发言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谈儒勇

观  点:金融:财富创造的引擎

现  场:《国际金融报》2010年2月10日

时  间:2010-02-10 

欧美经验:重金融者得天下
《金融的逻辑》:

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等强国崛起的历史就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借鉴,而《金融的逻辑》一书也多次强调了金融在欧美等国崛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英国作为老牌欧美强国,自1688年发生了“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就受到了很大限制,民主与法治在英国生根发芽。而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也随之在英国建立和发展起来。借助债券市场,英国政府以较低利率筹资,满足了各项开支,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借助股票市场,英国企业不仅可以筹集到必要的营运资金,并且通过“有限责任”将股东的责任限定在投资额以内,促使大量的投资者积极参与到企业创办中去。

再看美国,国家的崛起也与金融密不可分。美国“独立战争”后,面对五花八门的战争债务,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通过发行三只新债进行债务重组,从而简单化解了复杂的债务危机,并为以后华尔街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笔者观点:

笔者认为,从欧美国家的发展史可以明显看到,金融对一个国家的强大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在金融存在的情况下,国家可以不用往国库存钱,而国库里金银财宝的多少也不再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标志。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例,在16世纪和17世纪,这两个国家依靠掠夺积攒了大量金银,不过最后并没有使其强大,反而被重视金融发展的英国和美国超过。

那么,政府借钱为何有助于一国财富的增长呢?陈志武解释为,税收融资和债务融资是不等价的。如果政府采取税收融资,则意味着财政负担都集中在一代人的头上;而采取债务融资可以将财政负担均摊到未来几代人的头上,这样就可以还富于民了。

另外,由于“花自己的钱最心疼”,所以民众会充分发挥这部分钱的价值,促使国民财富的增加。同样,“国穷民富”使得那些必须负债或负债较多的国家不得不求助于民众,使得民众多了可以和政府谈判的话语权,也推动了民主与自由的发展。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陈志武也有不足之处,表现在其试图通过数据来说明在一定前提下,政府债务融资要优于税收融资,但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显然违背了“李嘉图等价定理”。

另外,按照陈志武逻辑,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实在不应该”。但笔者认为,这种判断存在片面之嫌,不能完全否定外汇储备的积极意义,因为至少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提升中国政府的话语权方面,外汇储备的作用不容忽视。

历史回眸:民富方能国富
《金融的逻辑》:

金融对于一个国家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而对个人而言,金融的价值也体现在方方面面。

金融对于个人的第一个功能是实现财富在不同时期的转移。比如将现在的财富转移到未来,储蓄属于此;将未来的财富转移到现在,个人的借钱消费等均属于此。

金融的第二个功能是资产定价。比如民营企业上市后,其所有者的财富就可以通过其拥有的股份数量乘以股价直接算出。而金融的第三个功能是风险管理。比如社会保障通常被看作是民众应对未来不测事件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对一些民众来说,政府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并不能覆盖他们或者覆盖不到位,这种情况下,金融就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帮助民众提早规划未来。

在陈志武看来,钱、资本和财富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财富范围最广,钱范围最窄,资本居中。如果财富不能被转让或被证券化处理,那么这样的财富不能成为资本。所以,财富要变成资本,就需要借助金融,而这也需要三个前提:第一,相关资产的权利要界定清楚;第二,对私人产权的保护要有效;第三,相关资产的交易市场要客观存在。

理清楚了财富和资本的关系,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怎样形成更多资本呢?

对企业来说,通过借钱、股权融资等方式可以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本,进而促进企业财富的增长;对政府来说,或许税收收入有限,但如果其能成功发行大量国债,政府也就不缺“资本”了,国家机器的运转就不会失灵。而且,政府通过债务融资可以少征税,从而让民间拥有更多资本。而且,根据陈志武论述,如果民间投资的回报率高于国债利率,那么发行国债要比征税更有利于国民财富的积累。

由此还可以引出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国家强盛的标志是什么?是民众的富有,还是政府的富有?

陈志武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民富是国富的前提,而政府穷并不必然意味着国家穷。尽管当今美国政府面临巨额财政赤字,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家庭却拥有很多财富,也正是由于美国家庭拥有比较充足的财富,才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笔者观点:

陈志武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多次强调,政府穷的国家,依靠金融走向繁荣;而政府富的国家,却走向衰落。为了论证这一点,作者不厌其烦地举出了历史上的一些典型事例。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值得商榷。

因为以少数国家作为样本,来得出一个普遍规律,不是一个科学的、令人信服的方法。首先,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命运的因素有很多,在政府初始富裕程度与后续的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并没有因果联系;再者,作者对私有化、私有制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对国有化、公有制则痛恨有加。即便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私营企业国有化,陈志武也认为这只是一种应对危机的过渡办法,这些企业再次私有化是迟早的事。

其实关于所有制的争论是个永恒的话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争议一直存在。在笔者看来,无论是私有还是公有,产权均是明晰的,因而重要的不是所有制的具体形式,而是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我们过去一直反对“铁老大”、“电老虎”,并不是因为其国有属性,而是因为其垄断经营。

中国之道:儒学金融“琴瑟和鸣”
《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指出,任何社会都存在金融交易,只不过金融交易的形式在不同的社会是有所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融交易在一个部落内完成;在农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融交易限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到了中世纪,人与人之间的金融交易不仅存在于家庭,还存在于宗教团体等社会组织。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兴起,人与人之间的金融交易逐渐从家庭中“剥离”,通过外部金融市场进行。

而通过外部金融市场进行的交易被陈志武定义为现代金融交易,它区别于传统的以家庭为基础的金融交易,后者是一种隐性的、人格化的契约,比如“养儿防老”,父母养儿实际上是一种投资和保险,儿女长大之后有赡养老人的义务,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财富的代际转移。为了确保这种转移的成功,就需要相应的文化作为支持。比如在中国,儒家文化主张的“孝道”大行其道,就是因为其适应了当时的需要。

现代金融交易是一种显性的、非人格化的契约,交易双方可以不相识。为了保证互不相识的经济主体彼此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就要保证私人契约得到有效执行。特别地,在执法过程中,司法不能屈从于行政权力,必须将私人产权的保护放在首位。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到司法独立。英美等普通法系的国家,由于政府受到议会强有力的约束,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和法律制定权,较少地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所以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导致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

因此,在我国建立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完善,需要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放在突出的位置。此外,由于金融交易的特殊性,交易双方往往存在某种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为了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还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笔者观点:

陈志武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之后,中间的委托代理链条过长,导致最终金融产品与其基础资产相隔太远,亦即金融产品严重脱离实际经济,这种现象是要不得的。

笔者也同意以上观点,并且由此联想到中国的股市,尽管经过近20年的发展,但不得不承认,时至今日,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与其基本面仍严重脱节,股市实际上演变成了投资者博弈、赌博的场所。因此,规范股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使股票与上市公司基本面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优胜劣汰,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陈志武认为儒学与传统的金融交易水乳交融,而与现代的金融交易格格不入,《金融的逻辑》中透露出其对儒学的排斥。

但是笔者认为,任何文化都有其先进的一面,也有其落后的一面,我们不能根据儒学中的部分内容与现代金融不相容,就把儒学全盘否定。而目前一些人呼吁在我国掀起学儒学的热潮,并在全世界推广儒学,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反而值得肯定。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助于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从而为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影响,让部分国人对金融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的金融改革将往何处去等问题感到迷茫,陈志武将自己20多年来从事金融学教学研究的心得体会通过《金融的逻辑》一书展现出来,还金融以本来面目,这有助于消除一些人对金融的误解,也有助于指导我国金融改革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认为,《金融的逻辑》一书是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的。

但是,《金融的逻辑》一书虽比较全面回答了金融的本质是什么、中国如何发展金融等基本问题,但对时下国人比较关注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如何改革与完善”问题却涉猎不多。实际上,由于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中国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在意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因此,如果《金融的逻辑》能够分析中国政府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上如何作为,则将为该书增色不少。

 
陈志武观点/“孝道”文化的终结和金融业的兴起 
说到底,是应该往国库多存钱,还是不仅把收入都花掉而且要借国债发展,答案取决于长期限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也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前者决定公债利息成本的高低,而后者决定政府投资的效率以及回报的高低。由于金融发展也取决于国家制度资本,所以,最终是制度决定了国策模式。(选自《金融的逻辑》第六章)

把隐性和显性的经济交易几乎完全从家庭关系、家族关系中退出之后,父母可以在退休后仍然保留住自己的独立人格,不需要受后代的支配。对于儿女来说,他们也不用感到“孝”的责任压力,但他们出于爱父母还是可能自愿选择去照顾父母。选自《金融的逻辑》第十九章)

说出你的金融的逻辑
相关博文:
100个中国人的金融的逻辑系列(001-002)
 
话题:



0

推荐

陈志武

陈志武

149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湖南茶陵人。他的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

文章